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推土机谢尔曼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推土机谢尔曼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坦克的内部构造是什么样的?空间有多大?
坦克里面是非常狭窄的,各种设备挤得满满登登!人在里面就像“沙丁鱼罐头”,这张照片是英国伯文顿坦克博物馆里展出的一辆“百夫长坦克”(百人队长)的剖面,里面的“模拟兵人”是***手,正在装填***。
这张是车长和炮长位置,腿根本都伸不直!座椅也简陋不堪,坐在上面很不舒服,再加上坦克要在各种复杂路面上行驶,都能把***颠两半儿!
这是驾驶员位置,欧美早期的坦克也是***用操纵杆控制,到了1960年代后才普及液压助力方向盘,驾驶员进到驾驶位置只能半躺状态,也非常的不舒服,还要用力搬动操纵杆体力消耗非常的大。
通过这几张照片已经了解到了坦克内部的状况,如果按照平米来计算,加一块儿大概其在8~10个平方左右,可问题是里面不只是有坦克乘组,这里面还有40发左右的炮弹、各种机械,液压装置、电器,通讯设备、消防器材...一下子就把空间占没了,分配到人的活动空间是很少的,真正做到的一切为了打仗,任何与舒适性有关的统统取消掉!想吃饭只有野战食品,想上厕所?小便有饮料瓶子或者是钢盔,大便就只能把车地板的安全门打开蹲下...。
早期苏制坦克的驾驶位置也要比欧美坦克小一些,并且操纵杆液压助力性能也不好,T–62坦克甚至为驾驶员预备了一柄几磅重的手锤,倒挡时要用手锤向后砸几下才行,靠臂力后搬操纵杆是很困难的。
总之,坦克内部不但空间狭小,空气质量也很差!柴油味儿、火药味儿、尿骚味儿、野战食品味儿...五味杂陈!还有大马力柴油机发出的巨大轰鸣,其它传动机械强烈噪音、还伴随着夏季40度以上的高温,人待在里面就和***室一样...所以,坦克兵是最坚苦的兵种之一!不论任何国家的坦克兵都是好汉!
坦克结构紧凑,底盘、炮塔、装甲、******在一块,所以内部空间相当有限。
早期坦克功能低下,需要较多成员操作,一般有4~5名。后来随着通信系统的发展和自动装填机的出现,坦克乘员减少到3人。未来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,将进一步减少到2人。
到于内部的结构嘛,这个文字说不明白,还是上图吧。
▲二战美国 M4 谢尔曼坦克“小馒头”
▲二战苏联功臣,赫赫有名的T-34/85坦克
一个字,窄。无论是过去的一战二战坦克,还是当今的现代坦克,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,坦克制造在进步,坦克的人机效能不断地提升,但坦克的内部空间扩大缓慢
(苏联二战后装备的IS3坦克的驾驶舱内部图,可见十分狭窄,视野不畅)
坦克内部空间的大小受以下几个要素的限制,一,横向上的大小——车体宽度及炮塔座圈的直径;二,纵向上的大小,炮塔顶高度,车底高及悬挂系统占用高度:三,内部装备武器及人员数量。
首先,横向上和纵向上的大小很好讲。将现代苏系和西方系坦克进行比较,我们会发现苏系坦克内部空间都普遍十分狭窄,即使使用了自动装弹机,将副炮手从战斗序列中踢出,留给其余乘员的活动空间仍然十分有限。
(苏系坦克普遍存在外形低矮,内部空间狭窄的问题)
坦克从外面看起来好像体量不小,不过如果除掉防护装甲、发动机仓、***仓,燃料仓以及内部的各种设备等,坦克内部的空间其实还是挺小的,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宽敞,甚至可以说是有点拥挤,毕竟坦克是一种战争机器,主要目的就是为战争服务的,而不是用来享受的,所以,其上面的一切设计都是了能够拥有更猛的火力和更高的防护。比如下图是美国M1A2主战坦克的结构示意简图:
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,单单是坦克的动力仓和***仓两个部分就已经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空间了,乘员仓所占的空间比较紧凑,艾布拉姆斯是没有自动装弹机的,使用的仍然是人工装弹,所以,里面的乘员加上装填手在内一共有4个(包括车长、炮手、装填手、驾驶员,但是图中只显示出来3个),下面再通过一组动图来看一下坦克在作战的时候,里面的乘员是怎样工作的:
从这几张动图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,坦克内部的工作环境确实算不上多宽广,可以说还是挺拥挤的,坦克射速的保证就必须依赖乘员之间的分工合作以及默契配合了,还有,不是所有的坦克上面都是有空调的,就算有空调,一般也是给车载设备降温的,所以,如果是在炎热的环境,比如沙漠作战的时候,坦克的内部环境应该会让你***的,本来空间就窄,又处于一个幽闭环境中,再加上开炮后的硝烟味、汗味等一系列乱七八糟的气味混在一起,这样的环境还是挺感人的。
内部构造相当节省,毕竟是去打仗,不是观光旅游。
早期坦克mark I 型需要8人操作,8个人在不到2米长,2米宽,1.6米高的空间内执行任务,引擎和武器同在一处,加上没有减震和消音装置,甚至武器开火后的硝烟都无法排出,还要忍受50°的车内温度。环境真心不好,车内充满一氧化碳废气、汽油、机油和火药味道,不少乘员在战斗中就晕厥过去。这是坦克刚出现时的状态,毕竟坐在里面“感觉”上不会死掉。
后期坦克随着机动、防护、武器的提升开始为乘员设计单独的区域执行各自的任务。二战时,基本“空间”最宽筹的就是装填手了,毕竟需要“转身”去取***。其次是车长,时不时需要探出身体去车外“观察”敌情(危险系数很大)。最为窝屈的当属驾驶,“坐上去”根本无法回身。
二战后期随着工业水平的进步,“开坦克”逐渐与开汽车相差无几,内部空间人员逐渐固定,分别是驾驶员、通信员、车长、炮手、装弹手5人。区域逐渐成为,底盘驾驶和炮塔操作两个区域。如同家具装修中功能划分一样,这样的划分后,“空间感”显大!实际上,坦克的空间依旧十分狭小。装甲的厚度占据大部分空间,以至于在人员的招募上都有限制身高的要求。
现代坦克的自动化程度超越汽车,大量减少人为的干预。因此,舒适的和空间结构非常合理。比如装填手甚至能在车内站起来:
虎式坦克更适合东线作战还是西线作战?
我是“鹿门富春”,我来回答这个问题。
纳粹德国的坦克设计理念不如苏联,技术不如美帝,当然也可以说理念比美国先进,技术比苏联强。但虎式坦克,是典型的堆砌装甲产物,设计水平真心一般。坦克自重56吨,***用100毫米出头的垂直装甲,装备了88毫米口径坦克炮。因为履带接地长度短,本身车又重,满足通行性要求需要很宽的履带来降低地面压强,而当时的悬挂设计不适应宽履带,因此才不得不***用的交错负重轮。整体上讲虽然虎式坦克的设计老套了些,但***用了双流传动系统,转向使用方向盘。而且整体可靠性还不错,这在当时也只有德国和美国能做到。其装备的88毫米坦克炮也让火力做到了足够强劲。
纵观整个二战历史,坦克在一定范围内是越重越好、火炮口径越大越好,一定要有火力和防护优势才有用。战场机动性足够用就行了,毕竟规模一大谁都无法确保自己能发现并规避所有敌人。虎式坦克恰恰是典型的重型攻坚坦克,不仅要硬顶着敌方的防御工事和炮火刚正面,而且侧面和后面也必须结实到能挡住对方的侧打和倒打火力。从作战使用上说,黑豹那类中型坦克去执行虎式坦克的任务那就近乎于送死。但反过来,要虎式坦克去像黑豹坦克那样进行长时间、长距离的大范围机动作战,其***用的交错负重轮容易损坏,是不折不扣的机修工噩梦,为了拆一个里面的[_a***_]需要连同两边全拆掉。导致虎式坦克最多也就是个短腿虎和瘸腿虎。
虎式坦克在1943年到1944年期间是非常厉害的角色。这时候美苏的主力坦克装备的都是75毫米和76.2毫米这级别的火炮,而且都是基于著名的M18***野战炮(沙俄的M1902野战炮是法国M18***炮的俄国口径改版,而美国人在一战直接引进了M18***),本质上还是支援火炮而不是反坦克火炮,所以威力都很弱,在1000米距离上的穿甲深度都只有60多毫米,即使冲到100米都打***虎式的正面,所以43年虎式简直是威风八面的恐怖武器。但是到了44年,美国有了M10/M16歼击车,M4也有换76.2毫米长管炮的了,苏联也有T-34/85,都打得穿虎式,这时候虎式就没那么威风了,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虎式没有使用倾斜装甲,导致装甲占比大且防护差,这就是总体设计不给力的表现。当然啦!虎式比大多数中型坦克还是要强不少的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推土机谢尔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推土机谢尔曼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